当期目录
  • 全选
    |
    超声肿瘤专题
  • 超声肿瘤专题
    桑睿, 朱佳琳, 宿佳钰, 魏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HCC)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超声造影(CEUS)能够实时观察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提高HCC的诊断准确率及对亚型的鉴别能力,同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辅助。目前,CEUS已应用于HCC不同亚型的诊断、个体化治疗、疗效及预后评估、分子靶向诊疗等方面。就CEUS在HCC亚型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 超声肿瘤专题
    庄海明, 王吴婉, 王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治疗可对心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引起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CTR-CVT),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和远期生存率。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型非病毒靶向的治疗载体,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超声波可引起其出现空化效应,在CTR-CVT靶向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简述超声微泡及其靶向机制,并对超声微泡通过介导基因转染和靶向药物递送实现系统治疗CTR-CV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超声肿瘤专题
    徐美媛, 高瑞智, 杨红, 何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病人细胞角蛋白19(CK19)表达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病理证实并完成CK19免疫组化染色的HCC病人156例,以7∶3比例随机将其分为训练集(110例)和验证集(46例)。采用卡方检验对2组之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基于灰阶超声影像提取5 936个影像组学特征。对特征进行Z-score标准化后,在训练集中采用假设检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特征降维和筛选,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评价模型对CK19阳性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之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筛选获得13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AUC分别为0.936(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9.4%;准确度为90.0%)和0.88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1.0%;准确度为84.8%)。决策曲线表明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益。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对HCC病人CK19表达具有较好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信息。

  • 超声肿瘤专题
    王博, 王吴婉, 雷慧仔, 崔立刚, 王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CNB)诊断的单纯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术后升级率并识别术后升级为恶性的潜在预测因素,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并优化临床决策。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超声引导下CNB确诊的单纯型IDP女性病人114例,平均年龄(45.8±9.3)岁,共114个病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良性组(108例)与恶性组(6例)。其中,78例额外行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US-FNA)的病人也根据病灶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73例)与恶性组(5例)。采用Welch’s 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良恶性组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2种方法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术后升级为恶性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114例单纯型IDP中,6例(5.3%)术后病理升级为恶性。经组间比较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恶性组间病人年龄、US-FNA、病灶最大径、微钙化、超声BI-RADS分类及超声-病理一致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与恶性升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钙化(OR=9.068,P=0.044)及US-FNA中发现非典型性/恶性/可疑恶性细胞(OR=19.956,P=0.036)为术后恶性升级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超声检查发现微钙化,以及US-FNA发现非典型性、可疑恶性或恶性细胞是IDP恶性升级的高危因素。US-FNA可有效降低CNB假阴性率,提高IDP的诊断准确性,指导临床治疗。

  • 超声肿瘤专题
    李晨, 谷立爽, 刘媛, 吴明晓, 戴维德, 华彬, 王冬冬, 王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系列测量分析超声造影参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全程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来自2个医疗中心的病人56例,均先完成全程乳腺癌NAC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平均年龄(48.3±16.7)岁。分别于化疗前、化疗1个疗程后、化疗4个疗程后、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时间-强度曲线(TIC)得到相关定量参数,包括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上升斜率(Grad)以及曲线下面积(AUC)。根据化疗结束后治疗效果将病人分为有效组(32例)和无效组(24例)。2组间病人一般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系列测量分析计算NAC过程中超声的时间加权平均参数值及达到最低值所需的时间,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在超声造影系列测量分析中,有效组病灶的最大径、平均直径以及PI、Grad和AUC的时间加权平均值均小于无效组(均P<0.05)。有效组的Grad和AUC达到最低值所需的时间均较无效组长(均P<0.05),其中有效组中达到最低值所需的时间最长为84 d,即第4个化疗周期结束。结论 超声造影参数Grad及AUC对乳腺癌NAC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选择NAC复查的最佳时机有利于对NAC疗效进行评估。

  • 超声肿瘤专题
    唐瑾, 张波, 苗润琴
    2025, 48(4): 403-408,420. https://doi.org/10.19300/j.2025.L22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定量超声参数的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35例行超声检查且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女性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病人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95例)与内部验证集(40例);另收集不同时期行超声检查且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乳腺肿瘤女性病人作为外部验证集。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将建模集分为良性组(60例)和恶性组(35例)。采集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病人血流信号分级、血流参数,以及弹性成像模式下相关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乳腺癌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建模集超声诊断乳腺癌敏感度为94.29%,特异度为93.33%,准确度为93.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血流速度(PSV)≥15.00 cm/s、最大弹性模量(Emax)≥86.4 kPa、弹性比值(Eratio)≥4.35及弹性模量标准差(Esd)≥17.0 kPa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建模集、内部验证集与外部验证集模型的预测效能均较好,AUC分别为0.900、0.926和0.820。校准曲线显示建模集、内部验证集与外部验证集均具有良好的预测结果,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建模集、内部验证集与外部验证集的预测概率与实测概率均拟合良好(均P>0.05)。结论 基于PSV、Emax、Eratio及Esd定量超声参数构建的乳腺癌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为乳腺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超声肿瘤专题
    鲁琴, 吴薇, 张仲一, 王凇, 杨薇, 严昆, 陈敏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经皮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恶性肝肿瘤术后胆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经皮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的恶性肝肿瘤病人769例,共有1 212个病灶,平均最大径(1.9±0.8)cm。根据RFA治疗后是否出现胆道严重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9例)和对照组(760例)。2组间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发生胆道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RFA后胆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9/769例)。并发症组的RFA术前胆囊切除或胆肠吻合术、术前白蛋白(ALB)<28 g/L、胆系肿瘤肝转移、肝肿瘤邻近其他特殊部位的病人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FA术前胆囊切除或胆肠吻合术[OR(95%CI):22.563(4.320~117.844)]、术前ALB<28 g/L[OR(95%CI):175.982(20.164~1 535.921)]、胆系肿瘤肝转移[OR(95%CI):17.437(3.143~96.728)]是恶性肝肿瘤经皮超声引导下RFA治疗术后发生胆道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RFA治疗恶性肝肿瘤术后胆道严重并发症少见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胆囊切除或胆肠吻合史、术前ALB<28 g/L、胆系肿瘤肝转移是胆道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肿瘤专题
    李辰晖, 张瑞瑞, 丁思悦, 孙梦锦, 牛金灵, 李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US-RFA)治疗邻近被膜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经US-RFA治疗PTC的病人,其中邻近被膜PTC 47例,非邻近被膜PTC 79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细针抽吸活检(FNAB)明确病理性质,同时排除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在消融过程中,采用扩大消融和水隔离等技术,术后即刻行超声造影评估消融范围以确保彻底消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消融区最大直径和体积及有无复发、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情况发生。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各分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 126例PTC病人均成功实现了完全消融。2组病人间的性别、术前肿瘤最大直径、术前体积、BRAFV600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邻近被膜组的平均年龄高于非邻近被膜组(P<0.05)。邻近被膜组水隔离技术使用率(100%)高于非邻近被膜组(35.4%)。术后随访期间,2组间消融区体积缩小率以及术后3、12个月时肿瘤完全消失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时,非邻近被膜组肿瘤完全消失率高于邻近被膜组(P<0.05)。在随访期间,2组均未观察到局部肿瘤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结论 US-RFA治疗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邻近甲状腺被膜PTC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超声肿瘤专题
    蒋士杰, 张达, 李靖, 袁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肌层脂肪瘤和各型脂肪肉瘤超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肌层且经病理证实为脂肪源性肿瘤的病人66例。根据肿瘤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脂肪瘤组(45例)和脂肪肉瘤组(21例)。观察肿瘤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回声均匀程度、低-无回声区、细分隔及血流信号分级,并记录肿瘤最大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2组病人临床资料及肿瘤超声声像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参数,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不同亚型脂肪肉瘤的超声声像特征。结果 相比于脂肪瘤组,脂肪肉瘤组病灶存在低-无回声区、存在细分隔及血流信号分级Ⅰ、Ⅱ级的占比更高,最大径更大(均P<0.05)。血流信号分级鉴别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效能最佳(AUC=0.837);最大径的敏感度最高(0.90),存在低-无回声区的特异度最高(0.91)。脂肪肉瘤的超声影像显示,高分化脂肪肉瘤多见细分隔,血流较少;黏液样脂肪肉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存在低-无回声区,血流较丰富;未分化脂肪肉瘤多为高回声及低回声两区域,且分界清,血流信号较丰富;多形性脂肪肉瘤表现为高低混合回声,血流较丰富。结论 超声影像上肿瘤最大径、低-无回声区、细分隔、血流信号分级在鉴别肌层脂肪瘤和脂肪肉瘤时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不同亚型的脂肪肉瘤超声表现不同。

  • 论著
  • 论著
    江佳欢, 乐毅鹏, 王秀志, 梁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估丘脑总体积、左右侧丘脑体积、50个亚区体积及5个功能群组体积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并探讨性别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英国生物银行(UKB)大样本数据库中符合标准的样本35 489例,包括男16 873例、女18 616例,平均年龄(64.1±7.6)岁,并通过Freesurfer分割得到样本人群的50个丘脑亚区,同时基于解剖连接和功能得到认知、视觉、听觉与前庭、运动、躯体感觉5个功能群组。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并纳入颅内总体积(TIV)、体质量指数(BMI)和教育水平作为协变量,分析丘脑各体积指标的年龄效应及年龄性别交互效应,并对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分层分析。结果 丘脑总体积、左右侧丘脑、34个亚区和5个功能群组的体积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8.62×10-4),尤以亚区中的双侧背内侧核大细胞部(MDm)和外侧膝状体(LGN)的体积减少最为显著。11个亚区体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均P<8.62×10-4),尤以双侧界核-膝状体上核(L-SG)的体积增加最为显著。丘脑总体积、左右侧丘脑、29个亚区、认知功能群组和运动功能群组的体积存在显著年龄性别交互效应(均P<8.62×10-4),且大部分表现为男性体积下降速度快于女性,亚区中以双侧前腹侧核(AV)和MDm体积的交互效应最为显著。结论 研究揭示了丘脑亚区体积随年龄的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并发现性别对丘脑总体、29个亚区及认知和运动功能群组体积随年龄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 论著
    赵晓静, 赵澄, 崔亚东, 张苗, 卢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应用宽体探测器CT联合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脑心联合CT血管成像(CTA)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优化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应用宽体探测器CT完成脑心联合CTA的病人70例,研究组(35例)冠状动脉CTA(CCTA)采用100 kV,头颈动脉CTA(HNCTA)为80 kV,碘对比剂为400 mg/mL;常规组(35例)CCTA、HNCTA采用100 kV,碘对比剂为320 mg/mL。根据 Likert评分法对头颈动脉、冠状动脉进行影像质量主观评分,并分析2组影像质量,包括血管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卡方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头颈动脉影像质量主观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但2组间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NCTA上,研究组的升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处CT值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相比常规组CT值分别提高了25.2%、28.0%、20.0%、16.7%。研究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SNR低于常规组,升主动脉SNR高于常规组(均P<0.05)。CCTA上,研究组的主动脉根部、回旋支处的CT值均低于研究组(均P<0.05),左前降支和回旋支处的CNR值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研究组HNCTA部分的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和ED总和均低于常规组(均 P<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联合高浓度碘对比剂在脑心联合CTA中能够提高头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论著
    杨奎, 张伟, 徐鹏, 王汉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肺磨玻璃结节(GGN)的CT特征对预测肺腺癌浸润性及浸润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68例胸部CT显示孤立性GGN且有完整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的病人。根据病灶是否具有浸润成分,将病人分为非浸润性组(44例)和浸润性组(124例);再根据病变浸润程度将浸润性组分为微浸润腺癌组(MIA组,61例)和浸润性腺癌组(IAC组,63例)。分析GGN的CT特征,并测量其长径、短径、平均CT值及磨玻璃样成分(GGO)占比。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GGN CT特征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浸润性及浸润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预测因素及其联合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 2名医师对GGN的长径、短径、GGO占比及平均CT值的测量一致性较好(均ICC>0.9)。非浸润性组与浸润性组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改变、胸膜牵拉征、形状、GGN类型以及GGN的长径、短径、平均CT值和GGO占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毛刺征、mGGN及长径是预测GGN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MIA组与IAC组间分叶征、血管改变、空泡征、密度均匀性、长径、短径、平均CT值及GGO占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Ⅱ型血管改变,长径、短径和平均CT值是预测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浸润性预测的单一因素中,长径的AUC值(0.818)最高;联合因素的AUC值(0.885)高于任意单一因素。浸润程度预测的单一因素中,短径的AUC值(0.896)最高;联合因素的AUC值(0.945)高于任意单一因素。结论 GGN CT影像特征的多因素联合评估可提高肺腺癌浸润性及浸润程度的预测效能,为临床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提供更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 综述:胸部放射学
  • 综述:胸部放射学
    庞彩凤, 唐钰清, 王思宇, 李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CT作为常见的影像检查手段,在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深度学习通过对CT影像进行自动学习,能用于食管癌的诊断、治疗、疗效预测及预后评估。现就基于CT的深度学习技术在食管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综述:胸部放射学
    王竹山, 李鹏, 李一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CT定量测量是评价肺动脉高压(PH)的重要方法,其可提供肺血管的形态学、功能学参数并可获取血流动力学信息。人工智能(AI)技术更能提高PH评估的准确性及效率,而且可以更好地诊断并了解PH病人的病情进展,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的预后依据。就PH的肺灌注定量评价、肺血管定量评价以及AI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腹部放射学
  • 综述:腹部放射学
    王玥, 胡吉波, 余小超, 姜丽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MRI(SyMRI)是一种基于多动态多回波(MDME)序列的新型定量弛豫技术,通过单次扫描即可同步获得多种定量弛豫图及多种对比加权影像。该技术可无创性诊断直肠癌,不仅能评估肿瘤的病理分期、预后相关高危因素,还能监测新辅助治疗反应,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影像学依据。就合成MRI技术在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泌尿生殖放射学
  • 综述:泌尿生殖放射学
    杨颖, 赵建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后生化复发(BCR)是PCa等侵袭性疾病的首发体征。近年人工智能(AI)技术,尤其是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分析领域展现出独有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介绍PCa BCR基本概念,并就基于多参数MRI的AI技术预测PCa根治性治疗后BCR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骨肌放射学
  • 综述:骨肌放射学
    王晓亮, 纪执琳, 孙振业, 孟祥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影像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中逐渐成为优选方法。通过超声、CT、MRI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CT影像引导确保穿刺针准确进入病灶内部获取有效活检标本,且能清晰显示周围重要结构,降低操作风险。超声引导适用于浅表病变,实时成像且无辐射;CT引导对深部及骨内病变效果更佳;MRI和PET/CT主要用于CT隐匿性病变。增强现实、影像融合、机器人辅助等新兴技术在提升穿刺精度与安全性方面表现出显著潜力。就各类影像技术引导的适用范围以及多模态影像与前沿技术在经皮穿刺活检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图文讲座
  • 图文讲座
    徐辉, 史荣超, 李园秋, 杨大为, 杨正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肝脏局灶性含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因病变内含脂成分的多样性及征象重叠而面临挑战。基于CT和MRI技术,系统分析脂肪变性、脂肪组织及液态脂肪的影像特征差异,总结肝内局灶性含脂病变如肝细胞癌、肝细胞腺瘤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病变的影像特点。同时,通过鉴别含脂病变内脂肪的具体类型,准确评价病变的其他影像学征象(如强化模式)以及综合临床相关信息,可缩小鉴别诊断范围,提升诊断准确性。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万翠霞, 张思裕, 陈湘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国际期刊连线
  • 国际期刊连线
    2025, 48(4): 487-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