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风湿类骨疾病专题
  • 风湿类骨疾病专题
    李博雅, 潘诗农, 雷新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风湿影像学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关节炎性及结构性改变,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监测治疗疗效、预测病程进展,辅助确立临床治疗方案。以风湿影像学在风湿病临床诊疗工作及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运用为主线,探讨全身MRI、定量MRI、低剂量CT、双能量CT、合成C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在风湿病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进展及价值,从而明确风湿影像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 风湿类骨疾病专题
    冯贺新, 潘诗农, 李鹏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不同临床亚型MRI影像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影像特征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55例JIA患儿的MRI影像及临床资料,年龄1~14岁,平均(8.1±4.1)岁。患儿分为4个临床亚型,即全身型(12例)、多关节型(17例)、少关节型(16例)、附着点相关关节炎(ERA)型(10例)。观察4型患儿的大、小关节的滑膜增生及骨髓水肿等MRI特征,并对骨髓水肿和滑膜增生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Welch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4组间临床资料和影像特征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或Spearman检验评估影像学评分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55例患儿中,滑膜增生35例,骨髓水肿33例。4型患儿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和足/踝关节受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少关节型患儿足/踝关节受累比例显著高于全身型和ERA型(均P<0.05),余各临床亚型均无特定关节受累倾向。多关节型与少关节型患儿滑膜增生发生率较高,ERA患儿骨髓水肿发生率较高,全身型患儿关节通常只有关节积液(均P<0.05)。比较4种临床亚型患儿的关节评分,ERA型大关节骨髓水肿评分较高,而多关节型和少关节型的小关节骨髓水肿评分较高(均P<0.05);但滑膜增生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关节中,骨髓水肿评分与ESR、C反应蛋白(CRP)、年龄呈正相关,滑膜增生评分与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均P<0.05)。小关节中,骨髓水肿评分与ESR、CRP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JIA患儿的受累关节和MRI影像特征在各临床亚型间存在差异,且关节病变评分与临床指标高度相关。

  • 风湿类骨疾病专题
    于静红, 孙瑞芬, 翟伟星, 焦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S)中轴骨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AS病人脊柱骨折的损伤特点及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经临床确诊的AS病人的X线、CT、MRI影像资料,观察病人骶髂关节病变、脊柱病变及合并脊柱骨折的影像征象,记录病变累及部位及数目。计算X线与CT影像对不同分级的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以及CT与MRI对骶髂关节病变的骨侵蚀、骨硬化、关节间隙变化的检出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88例病人中有87例(98.86%)骶髂关节受累。X线及CT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侵蚀破坏,边缘硬化,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骶髂关节部分融合或完全骨性强直。27例病人行骶髂关节MRI检查,多数病人可见骨质侵蚀、骨髓水肿、脂肪沉积、骨质硬化,少数可见关节间隙滑膜炎、骶髂关节囊炎、附着点炎、骶髂关节强直伴间隙消失。X线对Ⅰ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CT,对Ⅱ级病变的检出率低于CT(均P<0.05)。CT对关节面下骨硬化的检出率高于MRI(P<0.05)。65例(73.86%)有脊柱受累,其中脊柱强直38例。24例病人存在脊柱椎角炎(Romanus病灶),病变以胸腰段及腰椎多见;15例病人有椎间盘炎(Andersson病变),主要累及中下胸椎及腰椎。24例(27.27%)病人合并脊柱骨折,14例合并急性骨折,以下颈椎最多见(C5-7,8例);10例为陈旧骨折,均位于胸腰椎(以T11-12多见,3例)。 结论 AS病人中轴骨病变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脊柱骨折常累及脊柱三柱,容易合并脊髓损伤及假关节形成,需要特别重视。

  • 风湿类骨疾病专题
    张恒, 崔佳宁, 王苹, 钱占华, 叶薇, 詹惠荔, 李亚雄, 白荣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MRI对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分型,并分析不同分型累及的椎单元情况,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行全脊柱MRI检查的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病变病人77例,其中男69例、女8例,平均年龄(44.0±12.2)岁。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全脊柱MRI影像资料。由2名医师分析Andersson病变的MRI影像特征及其累及椎单元的特点,并根据Kim分型将该病变分为Ⅰ-Ⅴ型。采用Kappa 检验分析2名医师对Andersson病变分型的一致性。 结果 2名医师诊断Andersson病变分型的一致性较好(κ=0.694,P<0.001)。Andersson病变共累及229个椎单元,208个椎单元仅存在1种分型病变,Ⅰ-Ⅴ型Andersson病变分别累及30(13.1%)、57(24.9%)、13(5.7%)、85(37.1%)、23(10.0%)个椎单元;21个椎单元同时存在2种分型的病变,Ⅰ+Ⅱ型有18个,Ⅱ+Ⅲ型1个,Ⅰ+Ⅲ型2个。 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强直性脊柱炎的Andersson病变,并可对Andersson病变进行分型,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 风湿类骨疾病专题
    郭子康, 李博雅, 孔纯玉, 雷新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全身MRI(WBMRI)分析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病人的外周附着点炎分布情况,并监测附着点炎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经临床确诊为axSpA病人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平均(33.5±8.2)岁。采用WBMRI对病人行首次检查(基线)和药物治疗后的随访复查,同时收集基线和随访时病人的临床信息。观察基线和随访WBMRI影像并记录肩部、前胸壁、骨盆、膝部及足部特定附着点炎的数量和分布,根据随访显示的附着点炎变化情况将病人分为缓解组和非缓解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的基线临床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外周附着点炎数量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共评估37例病人的1 739个附着点。基线WBMRI显示110个附着点炎(110/1 739个,6.3%),包括前胸壁32个、肩部21个、骨盆26个、膝部21个及足部10个;前胸壁的胸锁关节处和膝部的股骨内侧髁处的附着点炎数量最多(17/110个,15.4%)。随访WBMRI显示87个附着点炎(87/1 739,5.0%),包括前胸壁25个、肩部11个、骨盆14个、膝部20个及足部17个;膝部的股骨内侧髁处的附着点炎数量最多(19/87个,21.8%)。缓解组(13例)比非缓解组(21例)基线检查时的体质量指数(BMI)更低、附着点炎数量更多(P<0.05)。axSpA病人基线WBMRI显示的附着点炎数量与CRP、ESR、ASDAS-CRP临床指标及病程均无相关性(均P>0.05)。 结论 WBMRI可以从整体上观察axSpA病人的外周附着点炎分布,有潜力作为临床疗效评估的重要成像方法。

  • 论著
  • 论著
    刘子鑫, 闫祖仪, 张涛, 张学琴, 顾春燕, 瞿琦, 姜吉锋
    2024, 47(5): 539-545;574. https://doi.org/10.19300/j.2024.L212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 v2018)及其他影像特征同时预测肝细胞癌(HCC)血管包绕肿瘤团簇(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风险分层能力。 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32例HCC病人。根据VETC和MVI状态将HCC病人分为VETC及MVI均阳性组46例[VM(+)组]和VETC或MVI阴性组186例 [非VM(+)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VM(+)HCC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一预测因素及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通过 DeLong 检验比较单一预测因素及联合模型间AUC的差异。选择AUC最高的预测因素或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基于ROC曲线的最大约登指数设定预测概率截断值,将HCC病人分为高、低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与低风险组、VM(+)与非VM(+)组之间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及早期复发(ER)风险。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动脉期瘤周强化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是VM(+)HCC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上述3个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792、80.4%、74.2%。Delong检验显示联合模型预测VM(+)HCC的AUC高于各单一预测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VM(+)组较非VM(+)组的RFS更短、ER风险更高,高风险组较低风险组病人的RFS更短、ER风险更高(P<0.05)。 结论 基于肿瘤最大径、动脉期瘤周强化及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联合模型可用于VM(+)HCC的术前预测。VETC及MVI同时存在与HCC病人切除术后ER风险增加及RFS降低相关。

  • 论著
    阚豫波, 张力强, 曹旭, 刘智, 侯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多模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讨其在术前无创性预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较低级别胶质瘤(LrGG)的 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基因突变状态的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经病理及分子检测确诊为IDH突变型LrGG病人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ATRX突变型47例,野生型55例。将病人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1例)和测试集(31例)。从增强(CE)-T1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18F-FDG PET中共提取3 318个影像组学特征。根据不同影像来源将影像组学特征分为5个数据集,分别为增强集(CE-T1WI)、ADC集(ADC)、PET集(18F-FDG PET)、MRI集(CE-T1WI+ADC)、联合集(CE-T1WI+ADC+18F-FDG PET)。将4种特征降维方法[线性判别分析(LDA)、主成分分析(PCA)、Wilcoxon基于相关系数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以及4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K邻近(KNN)、随机森林(RF)]组合,基于联合集特征构建16个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评估,选出最优的算法组合。将最优算法应用于增强集、ADC集、PET集、MRI集、联合集中构建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基于联合集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16个预测模型中,采用LASSO与RF算法组合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最优,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67和0.950。4种特征降维方法中,采用LASSO算法的模型整体预测效能最好;4种机器学习方法中,采用RF算法的模型预测效能最好。该预测模型应用于增强集、ADC集、PET集、MRI集、联合集,结果显示其在联合集中的预测效能最高,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67和0.950,其次为MRI集和PET集(AUC值分别为0.931和0.915)。 结论 基于多模态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与RF算法组合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IDH突变型LrGG的ATRX突变状态的效能较高,是一种无创且简便的方法。

  • 综述:神经头颈放射学
  • 综述:神经头颈放射学
    李宜泽, 张璐瑶, 陈英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双能CT(DECT)能够观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形态学特征,并通过后处理获得的虚拟单能量影像、虚拟平扫影像、碘图等进一步评估病变组织的功能变化。目前DECT用于HNSCC诊断中以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居多。就DECT在HNSCC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预测、疗效评价及判断复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综述:神经头颈放射学
    孙瑾玮, 陈子健, 孔令彦, 张龙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影像学检查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可以识别脑损伤类型、评估损伤程度。临床中常用CT和MRI对TBI进行诊断和评估。近年影像人工智能(AI)逐渐用于TBI的临床诊疗流程,包括识别颅脑的解剖结构、提取影像特征、分割量化损伤范围、判断预后、辅助决策等。就AI结合影像学在TBI病人综合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 综述:神经头颈放射学
    孙菲, 苗延巍, 王静石, 徐敬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常见的孕期并发症之一,可导致GDM孕妇的子代出现畸形、肥胖及神经精神系统等发育异常。联合应用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MR波谱成像、动脉自旋标记、定量磁敏感成像、任务态功能MRI等MRI技术可提高对GDM子代脑异常发育的检出,尤其联合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可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综述GDM子代神经发育的MRI研究进展。

  • 综述:乳腺放射学
  • 综述:乳腺放射学
    朱启航, 谢玉海, 李小虎, 侯唯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术前精准诊断对病人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影像组学能高通量提取肿瘤微观特征,在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乳腺癌类型、分级以及预测治疗反应和复发风险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尤其是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无创预测及肿瘤异质性的评估。就基于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及MRI的影像组学在预测TNB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心胸放射学
  • 综述:心胸放射学
    何荣, 邓炜, 侯唯姝, 李小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具有遗传、临床表现异质性及预后多样性。心血管磁共振(CMR)不仅能精确地提供丰富的心肌组织信息,还能为临床了解疾病进程、指导临床决策及评估预后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就心肌扩散成像、血流动力学成像、心肌应变成像及CMR人工智能等CMR技术在HCM早期诊断、鉴别诊断、风险分层、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综述。

  • 综述:心胸放射学
    苗彦, 张天瑞, 袁涛, 全冠民
    2024, 47(5): 582-587;609. https://doi.org/10.19300/j.2024.Z213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双能CT(DECT)利用2种不同能级X线生成多种能谱影像集。与常规CT相比,DECT虚拟单能影像(VMI)对于CT血管成像(CTA)不仅有助于增加血管对比度、提高病变检出率、抑制伪影、减少辐射剂量;还可提高CTA影像质量、减少检查失败率,并能更好地显示斑块不同成分、血栓、血管细节和细小分支,有利于引导涉及血管疾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就VMI技术血管成像相关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综述:心胸放射学
    蒋思宇, 王灵丽, 冯馨仪, 李睿
    2024, 47(5): 588-593;618. https://doi.org/10.19300/j.2024.Z2129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辨CT(HRCT)是目前诊断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PM/DM-ILD)的主要方法,其表现与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理学分型高度一致,并对监测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HRCT上的影像表现,并结合肌炎特异性抗体、自发性气肿的发生对于预测疾病进展及预后也有一定价值,人工智能对于快速识别预后不良的PM/DM-ILD病人也具有重要价值。综述PM/DM-ILD病人的HRCT表现和HRCT用于评估疾病进展及预后中的价值。

  • 综述:腹部放射学
  • 综述:腹部放射学
    吴玉梅, 郝金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影像组学可基于超声、CT、MRI等多模态成像提取人眼无法识别的多维特征,从而反映疾病深层次的信息。目前,影像组学用于胆囊癌的诊疗已显示出一定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胆囊癌前病变的识别、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复发预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就影像组学在胆囊癌诊疗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 综述:泌尿生殖放射学
  • 综述:泌尿生殖放射学
    邓宇辰, 毕秋, 吴昆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无创性的功能MRI技术,是子宫内膜癌(EC)术前诊断及分期的重要检查手段。体素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扩散峰度成像(DKI)、分数阶微积分(FROC)模型、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模型等多b值扩散成像技术目前亦用于EC的诊断及评估。就不同扩散成像模型在EC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EC病人的精准医疗提供更多依据。

  • 综述:超声
  • 综述:超声
    杜方雪, 邱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银屑病性关节炎(Ps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骨骼肌肉疾病,目前因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导致早期诊断困难。肌骨超声不仅可用于评估附着点炎、滑膜炎、腱鞘炎和腱周炎等活动性炎症病变,还可以识别其带来的结构性、不可逆性病变,如骨侵蚀和骨质增生等。综述超声在PsA诊断、鉴别诊断、预后预测、疗效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 临床探究与评析
  • 临床探究与评析
    庞丁华, 肖国有, 柴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宫颈NK/T细胞淋巴瘤(NKTCL)继发周围神经淋巴瘤病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诊疗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宫颈NKTCL病人诊治9个月期间的临床资料及CT、MRI、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病人以阴道流液为首发症状入院。治疗前CT检查发现宫颈明显增大,呈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 8.4 cm×6.8 cm×8.3 cm,密度均匀;MRI显示宫颈肿物T1WI呈等信号、FS-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相应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累及阴道上段,双侧髂血管旁见多发淋巴结影;PET/CT显示宫颈肿物及左侧髂血管旁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治疗中PET/CT显示病灶代谢明显降低,范围明显缩小,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治疗后继发周围神经淋巴瘤病,PET/CT显示颈椎C2/3水平右侧神经根和大腿左侧坐骨神经走行区域可见新发高代谢病灶,颈椎C2/3神经根处病灶穿刺病理结果为NKTCL浸润。 结论 原发性宫颈NKTCL的典型影像表现为病灶体积较大、代谢较高,但质地均匀,宫颈黏膜完整。影像学检查在治疗前评价、精准分期、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指导穿刺部位的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临床探究与评析
    刘林成, 张宝伟, 安超, 李建龙, 赵梦龙, 赵记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归纳3例肝脏异位肾上腺腺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异位肾上腺腺瘤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3例病变均位于肝右叶包膜下Ⅶ段,肿瘤呈单发。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肿块影。MRI表现为T1WI同相位稍低信号,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T2WI稍高信号;DWI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局部呈相对低信号,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例延迟期见包膜样强化。3例均有脂肪变性。 结论 肝脏异位肾上腺腺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影像学特征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对该病诊断。

  • 国际期刊连线
  • 国际期刊连线
    2024, 47(5): 619-62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