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自旋标记(ASL)为无需对比剂的MR脑灌注成像技术,与金标准对比剂灌注成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ASL在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多延迟ASL、4D ASL和超选择单支血管标记技术在脑血管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疾病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ASL的应用效能。就ASL的技术进展及其在脑血管病和相关认知障碍疾病中的应用进行评述,以期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ASL新技术,为病人提供简便易行和经济的影像检查方法,为个体化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目的 应用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pCASL)技术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病人疼痛相关脑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纳入48例PTN病人,根据疼痛部位将病人分为右侧PTN(RPTN)组28例和左侧PTN(LPTN)组20例,另纳入健康对照(HC)35例。全部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及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检查,选取中央后回、岛叶、前扣带回、眶额皮质、丘脑共5个疼痛相关的感兴趣脑区(ROI)并分析rCBF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3组内左右两侧的rCBF值,采用SNK校正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的rCBF值。结果 RPTN组左侧和 LPTN组右侧的中央后回、眶额皮质rCBF均增高(均P<0.05),RPTN组和LPTN组右侧岛叶rCBF均增高(均P<0.05),RPTN组左侧和 LPTN组右侧丘脑rCBF均减低(均P<0.05)。3组间比较发现,RPTN组左侧和LPTN组右侧的中央后回、眶额皮质rCBF值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5),RPTN组左侧和LPTN组右侧的丘脑rCBF值均低于其他2组(均P<0.05),RPTN组、LPTN组右侧岛叶rCBF值均高于HC组(均P<0.05)。结论 pCASL技术显示PTN病人中央后回、右侧岛叶、眶额皮质、丘脑的rCBF均发生改变,提示PTN的发生可能导致与疼痛相关脑区的脑血流量的改变。
目的 基于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所见的斑块特点,探讨前循环缺血性卒中(ACIS)、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CIS)间复发危险因素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动脉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S)病人的HR-VWI、临床特征和常规MRI资料,根据梗死位置分为ACIS和PCIS。将随访期间原梗死病灶同一血管供血区是否新增IS分为复发组(ACIS 25例;PCIS 11例)和非复发组(ACIS 98例;PCIS 32例)。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ACIS和PCIS病人中的复发组、非复发组临床和影像危险因素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ACIS、PCIS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临床和影像因素预测IS复发的效能。结果 相比非复发组,复发组ACIS病人中的男性较少,年龄较大,多发梗死、斑块明显强化、斑块表面不规则的发生率较高(均P<0.05);复发组PCIS病人中,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斑块内出血(IPH)发生率较高(均P<0.05)。年龄(>55.5岁)、多发梗死、斑块明显强化是ACI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IPH是PCI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5岁)、多发梗死及斑块明显强化预测ACIS复发的AUC分别为0.699、0.664、0.619,3种指标联合对ACIS复发预测的AUC最大为0.821,敏感度为92.00%,特异度为67.30%。糖尿病、IPH对 PCIS复发预测的AUC分别为0.692、0.678,2种指标联合对PCIS复发预测的AUC最大为0.770,敏感度为72.70%,特异度为65.60%。结论 ACIS和PCI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基于HR-VWI显示的斑块特点联合常见危险因素可提高预测卒中复发的效能。
目的 利用幂法则原理对心肌动态CT灌注(CTP)所测得心肌血流量(MBF)进行个体化校正,并评价其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行CTP+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扫描的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病人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2.17±8.99)岁。使用Frontier平台分析病人MBF并计算冠状动脉三大分支支配区域的MBF。使用3D Slicer软件,通过阈值分割来计算冠状动脉管腔容量(V)并计算校正参数(K,K=MBF/V3/4)。利用AI影像辅助诊断平台计算靶血管病变部位的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值,并以FFRCT>0.8和FFRCT≤0.8在病人水平上分为非心肌缺血组和心肌缺血组,在血管水平上将冠状动脉3大主要分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 分别分为非缺血性狭窄组(FFRCT>0.8)和缺血性狭窄组(FFRCT≤0.8)。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人水平和血管水平上不同分组之间MBF和K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心肌缺血组MBF病人和K病人均低于非心肌缺血组(均P<0.05);缺血性狭窄组MBFLAD、KLAD、KLCX和KRCA均低于非缺血性狭窄组(均P<0.05)。K和MBF的诊断截断值分别为1.38和116 mL/(100 mL·min-1)时,K病人的AUC(0.831)和阳性预测值(62.3%)最高,KLCX准确度最高(77.3%),KRCA敏感度(100%)和阴性预测值(100%)最高MBF病人的AUC(0.795)最高,MBFLCX特异度(89.1%)最高。结论 基于幂法则原理可以使用病人冠状动脉灌注床的血管容量对MBF进行校正,并显著减少个体差异,提高CTP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目的 分析基于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定量参数建立的无创诊断模型对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00例接受ARFI检查并行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s)治疗及肝组织活检的胆道闭锁患儿,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龄(68.79±8.79) d。根据活检病理结果分为肝纤维化组(71例)和非肝纤维化组(29例)。依据Metavir分级标准将肝纤维化分为5级:F0(29例)、F1(31例)、F2(24例)、F3(11例)、F4(5例)。2组临床资料和ARFI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肝纤维化不同分级间的剪切波速度(SWV)。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胆道闭锁患儿发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ARFI定量参数的无创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肝纤维化组血清中性粒细胞(NEUT)、总胆红素(TBIL)、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ol)浓度,以及SWV均高于非肝纤维化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WV、血清TBIL及LN、HA、PCⅢ、Ⅳ-Col浓度高是影响胆道闭锁患儿发生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SWV的无创诊断模型诊断胆道闭锁患儿发生肝纤维化的最佳临界值为1.75 m/s,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3.15%、70.09%、90.25%、88.80%、0.922。结论 基于ARFI定量参数建立的无创诊断模型,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出胆道闭锁患儿是否存在肝纤维化,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神经系统和癌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癌症神经科学”概念和理论框架应运而生。影像学研究方法可以反映机体的结构、功能、代谢、灌注等信息,揭示其相互作用的影像学机制。围绕中枢神经系统与肿瘤的相互作用、周围神经系统与肿瘤的相互作用、免疫参与“肿瘤-神经”的全身性作用、癌症治疗对神经的作用等4个方面,就“癌症神经科学”领域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和影像学研究予以综述,并提出有效的癌症神经科学的影像学研究框架。
脑类淋巴系统是驱动脑内代谢产物清除的重要途径,其功能改变可以通过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进行无创性评估。目前,DTI-ALPS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脑类淋巴系统相关疾病的改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癫痫、脑小血管病(CSVD)、脑卒中及其他系统疾病等。现介绍DTI-ALPS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进展,并就其在脑类淋巴系统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甲状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早期发现及精准诊断对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和改善病人预后至关重要。随着甲状腺专用MR线圈及基于并行发射平台选择性激发成像技术(ZOOMit)等的开发,使得诸如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扩散峰度成像以及磁共振波谱成像等被逐渐应用于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淋巴结转移评估、周围组织侵袭性预测及偶发瘤的检测中,为临床诊治甲状腺肿瘤提供了重要影像参考。就各种功能MRI技术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可致死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早期诊断并及时开始抗纤维化治疗是延长IPF病人生存时间的关键。人工智能(AI)技术能够从影像数据中自动学习人眼无法识别的特征,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AD)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提高IPF的诊断准确性并预测疾病进展。就AI的相关概念及其在IPF诊断、疾病进展与预后预测以及药物治疗反应评估中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影像组学可以高通量地提取大量反映病灶异质性的定量影像特征用于病变分析和诊疗,目前已应用于肺磨玻璃结节的研究,包括影像组学特征可重复性、良恶性鉴别,以及浸润性、生长趋势、病理相关指标、基因突变及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预测等方面。就近年影像组学在肺磨玻璃结节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易被忽视的远程心肌会发生炎性反应、微循环改变及反应性纤维化。心血管磁共振(CMR)成像能够提供多参数信息,是目前在体评估远程心肌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最佳成像方法,有助于指导AMI病人的分层管理,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介绍心肌评价常用的CMR技术及原理,并就远程心肌的CMR表现及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无创性方法准确评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状态对于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等多种MRI技术可为术前评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状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就MRI评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状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需要长期监测药物治疗反应。双能CT(DECT)不仅能提供形态学特征,还可生成常规CT影像、虚拟单能谱影像、碘密度图等不同的能谱影像来提供定量特征,实现无创、准确监测。DECT已逐渐应用于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活动性及严重程度评估、疗效评估与预后预测等方面。就DECT在CD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结直肠癌的微卫星灶不稳定(MSI)状态对病人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有显著影响,基于CT、MRI及PET/CT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能够发现其潜在的影像特征,并可以无创性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为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就CT、MRI及PET/CT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CT是诊断肾上腺良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仍有少部分肾上腺良性肿瘤难以确诊。人工智能(AI)可以运用计算机算法模仿人脑且具有学习和解决问题等任务的能力,包括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肾上腺良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就目前基于CT影像的人工智能在肾上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产前明确诊断植入性胎盘谱系疾病(PAS)并评估其严重程度非常重要。相比超声检查,MRI可以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PAS的MRI诊断征象及其在评分模型中的应用可以准确评估该疾病的严重程度。简述正常胎盘的相关解剖及MRI表现,并就PAS的多种MRI诊断征象及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植入性胎盘谱系疾病(PAS)的产前诊断和预测对于改善孕妇临床结局尤为重要。MRI在PA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在评估分型和预测预后等方面价值有限。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可以从医学影像中提取高通量特征用于定量分析病变异质性,已逐步应用于PAS的诊断、分型、评估预后风险等方面。就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在PAS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是检测酰胺质子对自由水中氢质子交换饱和的成像技术,通过检测细胞中蛋白质、多肽水平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就APT成像及其联合T2 mapping、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mDIXON-Quant序列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在前列腺癌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骨转移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盆底解剖异常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基础,PFD的发生与骨盆的几何构型有一定关联。基于CT、MRI等影像学方法进行骨盆检查,能够直观显示骨盆形状并精准评估骨盆几何构型。就PFD病人骨盆横径、骨盆前后径、骶尾骨形态、耻骨弓角度、骨盆面积等基于影像评估的骨盆几何构型特点予以综述。
人工智能(AI)可通过影像智能检测、分割、分类等技术赋能临床诊疗及预后。AI与颈椎影像学的结合在自动分割颈椎结构,检测颈椎骨折、脊髓型颈椎病,识别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自动测量颈椎前凸等病变以及评估颈椎成熟度等方面性能优越。就AI技术在颈椎影像学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予以综述。
股骨近端作为机体骨骼系统中的重要承重部位之一,在运动及支撑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部位红骨髓含量较为丰富,易发生多种骨髓病变。动态增强MRI(DCE-MRI)可以精确评估股骨近端的血流灌注情况,从微循环层面上对股骨近端病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骨髓病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信息。就DCE-MRI在股骨近端及相关骨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发病率高并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MRI是神经肌肉疾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常规MRI能可视化肌肉形态学特征及病理改变,功能MRI能定量评估肌肉病变程度。骨骼肌MRI在评估SMA肌肉病变、治疗效果、吞咽功能及监测SMA进展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就骨骼肌MRI在SMA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坐骨直肠窝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坐骨直肠窝MPNST病人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为囊实性袋状肿物,部分边界不清,CT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MRI平扫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靶状高低混杂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局部点片状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颗粒状、片絮状,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动态增强曲线为平台型。结论 MPNST是坐骨直肠窝的罕见肿瘤,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认识特殊征象(不典型“靶征”、“神经出入征”)及动态强化方式有利于诊断。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XG)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左颞枕部孤立性JXG的CT和MRI表现、临床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示颞枕部膨胀性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伴点条状钙化,局部颅骨破坏,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强化。MRI示肿块呈结节融合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低混杂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上呈等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未见扩散受限。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JXG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