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述评
  • 专家述评
    吕粟, 孙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MRI已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和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但尚未应用于临床实践。随着MRI和人工智能(AI)的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已用于开发基于MRI影像特征的辅助诊断和预测工具,从而使得影像学标志物的临床转化成为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疗过程中,MRI在对高危个体进行筛查和发病预测、症状严重程度预测、疾病亚型识别、治疗效果预测等方面极具应用前景。

  • 述评
  • 述评
    黄楚欣, 刘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是常见的精神障碍,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病人预后至关重要。MRI作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可在脑结构与功能等不同层面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进行评估。就MRI在抑郁和焦虑障碍中的诊疗和科研进展进行评述。

  • 论著
  • 论著
    王赟, 周晶晶, 刘瑞, 陈熊鹰, 张志芳, 冯媛, 周媛, 王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功能MRI(fMRI)技术,通过动态低频振幅(dALFF)分析来检测首发(FE)、复发(RE)抑郁症病人和健康对照(HC)之间脑自发活动的动态异常。 方法 作为前瞻性研究纳入了FE病人68例和RE病人42例,均完成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和病人健康问卷(PHQ-9)评定。另招募与病人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10例健康人作为HC组,均完成PHQ-9评定。采集所有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影像。采用DPABI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dALFF差异。在3组间dALFF有差异脑区中测算时间序列均值(dALFF值),事后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的LSD-t检验。采用不同的窗宽、步长和窗类型对上述分析进行验证。 结果 FE和RE组的PHQ-9评分均高于HC组(均P<0.05),FE和RE组的PHQ-9、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右侧枕中回dALF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WE校正),事后两两比较发现FE、RE组右侧枕中回的dALFF值均低于HC组(均P<0.016),而FE、R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参数组合进行验证,结果均一致。 结论 FE和RE抑郁症病人均表现出右侧枕中回脑自发活动的动态性降低,提示其对外部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下降,且这可能是抑郁症病人的特质性异常。

  • 论著
    刘洋, 冀艺, 徐金娥, 刘冲, 张宇, 秦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盲人群体焦虑抑郁状态与大脑结构重塑模式之间的关系,揭示盲人焦虑抑郁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 方法 前瞻性招募46例全盲被试(盲人组)以及41例视力正常的健康志愿者(HC组)。采用贝克抑郁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估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所有被试均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和三维T1加权结构MRI检查,计算脑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及全脑灰质体积(GMV)。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比较2组间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差异,采用体素水平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FA值和G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为重塑脑区。使用Spearman相关评估盲人焦虑/抑郁评分与重塑脑区FA值和GMV的相关性。 结果 盲人组抑郁评分高于HC组,特质焦虑评分低于HC组(均P<0.05,FDR校正)。2组状态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盲人组的胼胝体大钳、双侧额枕下束、双侧下纵束的FA值均减低,双侧距状裂周围皮质的GMV显著减低(均P<0.05, 团块水平FDR校正)。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胼胝体大钳、双侧额枕下束和右侧下纵束的FA值均与特质焦虑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双侧距状裂周围皮质GMV与特质焦虑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P<0.05)。 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盲人群体更易罹患抑郁且特质焦虑评分更低。盲人群体的抑郁焦虑特征与枕叶灰白质的结构重塑密切相关。

  • 论著
    张亚楠, 崔磊, 薛颖, 刘佳, 明佳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胸部CT平扫征象结合临床参数的主动脉夹层(AD)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胸部CT平扫并短期内行胸主动脉CTA的胸痛病人322例,其中男222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0.6±13.2)岁。按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病人分为训练集(225例,其中AD 105例)与验证集(97例,其中AD 4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T平扫征象及临床参数中AD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及联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特异度、敏感度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以筛选最佳预测模型。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D-二聚体升高、管腔内线样高密度和钙化斑块内移为A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联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AUC高于临床模型、影像模型(均P<0.05),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在训练集中模型的AUC为0.937,敏感度91.4%,特异度82.5%;在验证集中模型的AUC为0.933,敏感度95.6%,特异度82.7%。联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训练集:C指数=0.937,验证集:C指数=0.933)和较好的拟合效果(均P>0.05)。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预测的AD发生风险与胸主动脉CTA得到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建立基于胸部CT平扫征象结合临床参数的AD个体化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有助于快速筛查和早期识别AD病人。

  • 论著
    李会侠, 姜力美, 屈瑾, 展影, 谷岩, 雷新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病变中血栓与非钙化斑块的能谱CT参数差异,探究鉴别两者的参数及其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下肢能谱CT检查且1周内完成DSA手术的81例病人,共纳入109处血栓或非钙化斑块病变进行分析。根据DSA结果将病变分为血栓组(34处)与非钙化斑块组(75处)。在能谱CT上测量并记录能谱参数,包括能谱曲线斜率(λ)、有效原子序数(Eff-Z)、钙水物质密度[Ca(W)]、碘水物质密度[I(W)]、水碘物质密度[W(I)]、水钙物质密度[W(Ca)]、70 keV下的CT值(CT70 keV)。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比较2组间参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能谱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血栓组病人的急性病程和房颤占比均高于非钙化斑块组,高血压和冠心病占比低于非钙化斑块组(均P<0.05)。血栓组中能谱曲线斜率(λ)、W(I)和W(Ca)均高于非钙化斑块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冠心病、房颤、λ、W(I)和W(Ca)是鉴别血栓与非钙化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其中,病程的AUC(0.860)和敏感度(85.3%)最高,房颤和W(Ca)的特异度最高(98.7%),λ、W(I)和W(Ca)的截断值分别为0.65、1 052.08、1 048.89,值越大越倾向于血栓的诊断;联合参数[病程、房颤、λ、W(I)和W(Ca)]AUC为0.929,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90.7%,诊断效能高于单一参数。 结论 在下肢血管病变中,能谱CT参数对血栓与非钙化斑块有鉴别意义,同时结合临床病史,可为临床术前病变成分预判及术式选择提供帮助。

  • 论著
    唐钊, 谭邦国, 陈天武, 张小明
    2023, 46(5): 530-536;561. https://doi.org/10.19300/j.2023.L2053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其标准差(ADCsd)对T3期胆囊癌(GBC)近癌旁、远癌旁及背景肝组织的术前区分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3期GBC病人45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肝脏受侵组(31例)和肝脏未受侵组(14例)。所有病人均在术前于3.0 T MRI行多b值(b值包括0、20、50、80、100、200、400、600、800及1 000 s/mm2)DWI扫描,并在各b值DWI影像上分别测量近癌旁、远癌旁及背景肝组织的ADC及其ADCs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种肝组织ADC及ADCsd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和ADCsd区分3种肝组织的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肝脏受侵组中,b值为600、800及1 000 s/mm2时,近癌旁肝组织的ADC和ADCsd均低于远癌旁及背景肝组织(均P<0.05),而ADC和ADCsd在远癌旁与背景肝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b值≤400 s/mm2,ADC和ADCsd值在近癌旁、远癌旁及背景肝组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脏未受侵组中,所有b值对应的ADC和ADCsd在近癌旁、远癌旁及背景肝组织三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值为800 s/mm2时,ADC区分近癌旁与远癌旁肝组织的AUC值最高(0.696)。b值为1 000 s/mm2时,ADCsd区分近癌旁与远癌旁肝组织的AUC值最高(0.696)。b值为800及1 000 s/mm2时,ADC区分近癌旁与背景肝组织的AUC值相近(分别为0.713及0.714)。b值为1 000 s/mm2时,ADCsd区分近癌旁与背景肝组织的AUC值最高(0.710)。 结论 当GBC侵犯肝脏, 选取b值为600、800及1 000 s/mm2时,其ADC和ADCsd有助于近癌旁与远癌旁、背景肝组织的区分,但不能区分远癌旁与背景肝组织。

  • 论著
    张斌斌, 戴娜, 杨迎, 侯新萌, 陈羽琦, 靳二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假包膜的CT和MRI特征及转归,并分析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101例AIP病人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初诊时是否出现假包膜将其分为2组,假包膜组52例(51.5%),无假包膜组49例(48.5%)。观察初诊及治疗随访的CT和MRI影像,分析假包膜的CT及MRI特征。采用卡方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和影像指标的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CT平扫、CT动脉期、MRI平扫、MRI动脉期对假包膜的检出率,以及2组间随访复发时假包膜发生率的差异;对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2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胰腺呈弥漫型肿大时,假包膜位于胰腺周围及体尾部,而胰腺呈局灶型肿大时,假包膜位于肿大部位周围。假包膜组中,42例假包膜呈环状分布于胰腺周围,8例分布于胰腺腹侧,2例分布于胰腺背侧;37例假包膜紧邻胰腺实质,15例假包膜与胰腺病变间存在线状低密度/信号带;18例行全部4种检查(即CT和MRI平扫及增强),CT平扫对假包膜的检出率(27.8%)分别低于CT动脉期(94.4%)、MRI平扫(94.4%)、MRI动脉期(100%)检查(均P<0.05)。假包膜组中,17例接受短期(<6个月)随访,有14例假包膜消失,其余3例假包膜厚度变薄;25例接受长期(>12个月)随访,有16例假包膜消失,另外9例胰腺病变复发,复发伴假包膜者6例。无假包膜组中,有20例进行长期随访,其中5例复发,伴假包膜者1例。2组间长期随访显示复发伴假包膜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例AIP病人中,30例脾静脉受累,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呈正相关(r=0.332,P=0.001)。 结论 AIP病人假包膜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假包膜时应警惕脾静脉受累的可能。类固醇治疗后假包膜可伴随胰腺炎症的消散而变薄或消失。

  • 综述-神经放射学
  • 综述-神经放射学
    范晓媛, 有慧, 冯逢
    2023, 46(5): 543-546;550. https://doi.org/10.19300/j.2023.Z207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是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及预测CHS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MR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多种影像技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早期均能提示CHS的发生,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决策。近年来,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对CHS预测的准确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CHS影像学检查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综述-神经放射学
    李晗, 尹建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是基于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效应的MR分子成像技术,能够反映体内蛋白质浓度和酸碱度的变化。APTw成像通过反映脑梗死时细胞环境的pH变化,为脑梗死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预测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总结APTw成像的影响因素,并综述其在缺血性脑梗死中评估酸中毒、缺血半暗带、梗死程度、疗效和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神经放射学
    段梦瑾, 张路, 田齐, 刘熙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系统肿瘤,常采用多种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MRI影像组学能够挖掘肉眼无法识别的影像学特征,量化肿瘤的异质性,可用于脑膜瘤术前分型分级、鉴别诊断、肿瘤侵袭性预测、预后评估等方面,辅助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就MRI影像组学在脑膜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胸部放射学
  • 综述-胸部放射学
    薛乐乐, 鄂林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辨CT(HRCT)是诊断和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的主要成像方法。肺纤维化的CT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视觉半定量评估和计算机辅助肺定量评估,应用于ILD的早期识别、RA-ILD的严重程度评估以及疾病进展的监测,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干预,改善病人结局。MRI及人工智能在RA-ILD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就CT、MRI及人工智能对RA-ILD的识别、评估及监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综述-泌尿生殖放射学
  • 综述-泌尿生殖放射学
    陈颖, 尚芸芸, 郝金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AI)作为一种能够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算法,其与影像学的结合可用于膀胱癌的诊断和鉴别,尤其在预测膀胱癌的浸润程度、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及预测复发风险与无进展生存期等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果。就AI在膀胱癌影像学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 综述-核医学
  • 综述-核医学
    张晓君, 徐万帮, 唐刚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靶向EGFR的免疫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高靶向性及PET显像的高敏感度,可定量、无创地监测体内EGFR靶点的表达,从而评估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有助于肿瘤病人的个体化治疗,并指导抗癌药物的研发。就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综述-核医学
    王成栋, 孙芳芳, 杜雪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活化的心肌成纤维细胞(CF)与心室重构直接相关,而成纤维活化蛋白(FAP)在活化的CF中高表达,它可以作为CF的标志物。靶向FAP PET/CT成像在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就靶向FAP PET/CT分子探针及其在心肌梗死、肿瘤心脏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和心肌淀粉样变等心脏疾病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综述-核医学
    孙晓慧, 张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对前列腺癌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但临床应用中发现PSMA显像剂摄取异常增高的假阳性病灶越来越多,包括误判为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肺转移的假阳性摄取,以及手术相关改变、放疗后改变、颅内缺血性改变及增生乳腺等。就PSMA PET成像中良性非肿瘤病灶显像剂摄取增高的生物学原理及相关影像学特征予以综述。

  • 综述-核医学
    张欢, 张晓明, 郑立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具有不同病理分级,能够向侵袭性淋巴瘤发生组织学转化,因此其治疗策略及预后也大不相同。18F-FDG PET/CT可用于FL的诊疗,能够对FL进行准确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及时调整,进而有效改善病人预后。就18F-FDG PET/CT在FL初始诊断、分期、分级、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予以综述。

  • 图文综述
  • 图文综述
    马延贺, 张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不同科属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呈现不同的影像特点。同种病毒在肺炎不同病程中也具有不同的影像表现。对病毒性肺炎的影像、病理、临床的综合了解,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而协助、指导临床治疗。就病毒性肺炎的病理学改变和影像表现进行综述。

  • 图文综述
    董正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MRI是一种扫描测量与软件计算相结合的技术。其采用定量MRI脉冲扫描获得组织定量参数,然后通过后处理方式重建多种参数加权MRI影像,从而克服了常规MRI的非定量和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就常规MRI和合成MRI的基本原理做简单介绍,对定量MRI和合成MRI技术以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做重点阐述,同时展望合成MRI的发展前景。

  • 临床探究与评析
  • 临床探究与评析
    王春祥, 张雪宁, 闫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18例儿童结核性腹膜炎(TBP)的MSCT影像表现特点。观察腹膜结构(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增厚情况、有无腹腔积液、有无其他系统(腹腔淋巴结、实质脏器或腹外系统)的异常改变。应用宝石能谱成像(GSI)综合分析平台将能谱CT检查获得的影像数据重建出相应的动、静脉期碘(水)基图,进一步分析其能谱曲线特点。 结果 CT对TBP的检出率为94.4%(17/18)。TBP 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壁腹膜光滑均匀增厚(13例)、大网膜污垢样改变(12例)、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6例)、腹腔积液(18例)及腹腔淋巴结肿大(15例),且以上多种表现常同时出现。18例TBP均未累及腹部实质脏器;14例伴有肺部改变,5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网膜、淋巴结及肠系膜组织的能谱曲线随着不同能量的衰减趋势基本趋于一致,以增厚网膜的强化程度最高。 结论 儿童TB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性。CT能谱曲线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半定量信息,可作为传统CT检查的补充,为其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 临床探究与评析
    赵康艳, 贾岩龙, 李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CM)的MRI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CCM病人的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MRI平扫显示颅内及腰椎管内CCM均呈囊实性,病灶呈“石榴”状,边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或稍高信号;D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结论 CCM的MRI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诊断。

  • 国际期刊连线
  • 国际期刊连线
    2023, 46(5): 618-62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